所以朱棣采用的是国际安培的定义,在1908年伦敦举行的国际电学大会上,定义1秒时间间隔内从硝酸银溶液中能电解出1.11800.02毫克银的恒定电流为1安培,称为国际安培。更精确地与后来定义的安培相比,1国际安培=0.99985绝对安培。
多少有点误差,不过可以忽略不计。
接下来的问题就是1.118毫克这个质量太小了,以朱棣目前的精度,测出来是不可能的。朱棣就只能用笨办法了,以每秒钟1.118毫克的速率,那么在894秒后,会刚好析出一克银。这个重量是朱棣可以测量的了。至于这其中所需要的时间记录,那就只能用平板了,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时钟这种东西。
这个方法主要有两点,第一是保持电流稳定在一个刻度,保证结果可靠,第二就是不断测量,逐渐向标准逼近。
比如第一次实验,电流表指针角度稳定在45度,试验结束后测得析出的银为3g,那么第二次实验便调节发电机,使电流表指针角度为15度,试验结束后称量银的质量……就这样一步步靠近标准。
朱棣知道,自己这样测量是有误差的,但是只要不是数量级上误差,把1安测成10安,朱棣都可以接受。实际上朱棣估计,误差有是有,但肯定不大,充其量就是零点零几安培的样子。
……
整个上午,朱棣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院子里,谁能进不来。
朱棣就在院子里试验了一次又一次,就这样忙活了半天,总算成功完成了两个电流表刻度的镌刻。
朱棣趁热打铁,拿出铜丝,长13.4cm,直径为0.5mm的铜丝,电阻为10欧姆,用电流表改装出一个简单的电压表。
接下来朱棣简单连接好电路,很快便测出几组数据,记录其中电流表大小、电压表偏转角度,在坐标系中做出电流—电压表角度图像,算出内阻,再进一步计算,就可以得到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和电压大小的对应关系。
这些都是高中知识,朱棣还不至于不会。做完这些,已经就已经到饭点了。但是朱棣此时根本没有心情去吃。
因为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,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。
朱棣有些紧张地拿出了数据线,用之前定制的,带有铜夹的铜线,连接好电路,之后再一一连接好电流表、电压表,启动发电机,调节自己临时做的两个滑动变阻器。
看着电流、电压逐渐达到预期,朱棣的一颗心紧张得砰砰跳。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。
终于,在5V、2A的时候,平板屏幕亮了起来,看着那正在充电的提示,朱棣简直高兴得要跳起来。
现在朱棣万分庆幸,自己的平板不是苹果那些,对充电器有苛刻要求的平板电脑,不然自己就只有把电池才下来才能充电了。
这是朱棣长长地出了一口气,谁都不知道朱棣的压力多大,来到这个时代,朱棣心中总是有一种不安,朱棣总会在深夜想着,在平板电用完之前,做不出来发电机怎么办?做出来发电机从不进去电怎么办?
做出一个直流发电机不难,初中生都可以。但是要在这个很多材料、工具都没有的环境下,设计一个输出稳定,电压电流达标的直流发电机,太考验人了,需要查许多参数、公式,不是有手就行的。